點擊右上角藍字就可以關注我哦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簡言之,近因效應就是最新出現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957年,心理學家A·盧琴斯根據實驗首次提出近因效應。
實驗證明,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
例如介紹一個人,前面先講他的優點,接着「但是」,講了許多缺點,那麼後面的話對印象形成產生的效果就屬於近因效應。
當溝通者提出兩個以上不同的論據(刺激物)時,認知者產生首因效應還是近因效應?1960年,心理學家J·懷斯納的實驗證明,這時取決於認知者的價值觀念,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依附於主體價值選擇和評價。如果提出的論據不是當場依次提出,而是間隔了較長時間,那麼近因效應發生的機遇則更大些。
1964年,心理學家C·梅約和W·克勞克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認知結構簡單的人,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認知結構複雜的人,容易出現首因效應。有關的學者還指出,認知者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起較大作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
斷聯是人們常用的喚醒感情的方式,遇到感情的磨合和困擾,很多人喜歡用暫時分開的方式,以期待對方的改變或者增強感情的新鮮感,但是在這個辦法中也應該避開近因效應的影響。
也就是說,對方是個很有魅力的人,那麼你就得注意了,不要任由事態發展,不管不問,一旦發現對方身邊出現了競爭者,或者其他異性,都應該適可而止地結束斷聯,每個人都害怕孤獨。
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住寂寞的洗禮,更別太高估感情,學會適可而止,才能達到斷聯的預期效果。
評論列表
現代年輕人的情感問題很多,需要這樣的情感諮詢師,很專業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可以幫助複合嗎?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