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李芳 通訊員劉琳)2004年,李占炳第一次跨入南昌大學的校園,作為前湖新校區第二批學子,他滿懷嚮往與期待。2021年,李占炳端坐在百年校慶的會場裡,作為一名教齡七年的青年教師,他充滿理想與熱忱。十七年裡,變的是閱歷,不變的是他對南昌大學的熱愛。
圖一:李占炳(左二)參加學校百年校慶留影
給學生一個榜樣:以身作則,勇往直前
給學生一個榜樣,李占炳不願唱高調,而是用行動感染學生。在他眼中,老師對學生最大的尊重就是認真備課、好好上課。因此課前,他會不厭其煩地翻閱四五個版本的教材,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用「吊胃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比如他會問「一個怎麼樣的人」和「怎麼樣的一個人」有什麼區別。學生們往往會被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吸引,而他上課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風格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圖二:李占炳在講授「五彩繽紛的世界語言」
李占炳也遇到過困難:初上講台時他對「現代漢語」的講授深淺常常拿捏不住。不敢講得太深奧,怕大家聽不懂,也不敢講得太淺顯,怕大家沒興趣。進退維谷時,李占炳決定回歸學生的身份,去其他老師的課堂上學習,還堅持看相關的課程視頻……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漸入佳境,連續8次獲得授課優秀獎(含提名獎),並先後獲得「江西省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南昌大學十大教學標兵」等獎項。
給學生一份自信:潛移默化、含英咀華
「學文無用」似乎是社會上的一種普遍看法。同為中文系的學子,李占炳很能理解學生們的想法。他經常告訴學生們:「文學,學的是思考問題的條理性、深度性和解決問題的大方法,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升華。」不僅如此,李占炳在課堂上更是言傳身教,他會咬文嚼字地講解「我父親」和「我的父親」的區別;他會讓學生充當決策者,討論「是否要恢復繁體字」。讓學生們在一個個例子中,慢慢領悟語言學的魅力。
圖三:李占炳在講授「語言共性與個性」
就業問題是中文學子的「老大難」。曾經作為班導的李占炳,更是手把手地帶學生們「上路」。楊淳愷是李占炳帶的18級研究生,在他對未來就業感到焦慮的時候,李占炳給出了自己的意見。「老師當時給我們推薦了一些工作機會和崗位,讓我深受啟發,我覺得我很幸運能夠遇見這樣一個老師。」
給學生一份動力:對症下藥、剛柔並濟
李占炳每日的固定工作是刪除微信信息。「刪微信是為了檢查有沒有學生的問題被遺漏了,收不到回復容易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工作八年來,李占炳堅持每天花1個小時回答學生在微信上的問題,相當於免費加班2920個小時,多工作121天。可李占炳究竟是如何激起學生們這麼大的求知慾呢?
因為他抓住了學生不敢提問的根源——怕老師覺得自己提的問題太簡單。「我告訴學生,簡單的問題只會讓我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我們是教學相長的,不要有太多顧慮。」這樣樸實的話,卻讓更多學生敢於請教問題。求知態度被認真對待,提出問題被耐心回復,一顆溫和包容的心讓師生共同進步。
圖四:李占炳在和學生談心
除此之外,李占炳還「剛柔並濟」,他建議學生在日常中鍛煉表達能力,語言素養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同時,李占炳也會幫學生拉緊弦,「像大一的孩子,我會問為什麼現在就選擇自我放縱,放棄保研的機會,讓他們有壓力。」在一松一弛的引導中,學生再次充滿了學習的動力。
七年求學,近八年教學,李占炳帶給學生們的,不只是一個榜樣、一份自信和一股動力,更是多年如一日的激情與幹勁和對三尺之地的愛與堅守。
「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我的使命就是,學校交給我的學生,我要教好;學校交給我的課程,我要上好;學校交給我的事,我要做好。」三尺講台,三寸舌,三千桃李。又是一個秋天,又是一段新的征程,燈起燈滅,寒來暑往間,他仍在那裡,譬如香樟,默默守望……
編輯:李芳
【來源:江西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評論列表
寫的東西感觸很深,對情感上幫助很大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