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情緒、鍛煉大腦?適合春節閱讀的社科圖書

情感導師 511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怎麼度過2020年春節假期?讀書也許是當下最靜心、最有收穫的一種。第一財經精選19本社科圖書,伴你度過這個不一般的佳節。

《尼安德特人》

[瑞典]斯萬特·帕博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後浪2018年12月版

如何管理情緒、鍛煉大腦?適合春節閱讀的社科圖書

1856年,也就是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前三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以東約10公里的尼安德河谷,清理採石場的工人發現了一個頭蓋骨和一些骨頭。幾年後,這些遺骸確認屬於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人類——尼安德特人。他們是誰?大約於3萬年前消失的他們,是否與現代人類有過混血?我們體內是否還留存有他們的古老基因?著名演化遺傳學家、古遺傳學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斯萬特·帕博通過古DNA技術,大膽且嚴謹地探索了以上問題。帕博帶領我們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學說的爭論之間遊走,了解古老基因變異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生理,也讓我們見證了一位好奇於古埃及學的醫學生,如何成長為人類演化科研項目的組織者。

《物體系》

[法]讓·鮑德里亞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法國後現代哲學家讓·鮑德里亞的名作《物體系》,絕版多年後終於再版了。2001年的老版,薄薄的小冊子,如今在孔夫子上價格已炒至兩三百元。這本書是鮑德里亞學術生涯的開山之作,奠定了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的基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有活動都跟物品有關。鮑德里亞試圖對種類繁多的物品加以區分,並勾勒出一個物品的層級與體系。這種物的層級區分,實質上是人的階層區分,也是一種符號和語言。過去先積攢財富,再購買奢侈品的模式被拋棄了,靠預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廣為流行。出於自由選擇的購買因為消耗了未來預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變得不自由。於是,人們生產、消費物品,最終卻被物品及其背後的資本所奴役。

《一想到還有95%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

[巴拿馬]豪爾赫·陳、[美]丹尼爾·凱斯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12月版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所以,即便是這個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哲學家,對於我們身處的自然與社會,所知與無知相比,也像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點蠟燭光。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書,但是它科普的方式與眾不同,不是告訴你「應該知道什麼」,而是通過毫不掩飾地展示「我們以及和我們一樣牛逼的頂尖科學家對什麼一無所知」,引領你來到人類最前沿科學的邊界,再往前半步,就是無邊而充滿了神秘吸引力的未知世界。這些界碑一般聳立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之間的課題,包括「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暗物質、暗能量是什麼」「最基本的物質組成是什麼」「質量是什麼」「為什麼引力與眾不同」「什麼是空間和時間」「世界有幾維」,等等。

《柯布西耶:直角之詩》

[法]勒·柯布西耶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浦睿文化 2019年5月版

眾所周知,出生於瑞士的法國建築和城市規劃大師勒·柯布西耶(1887~1965)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旗手」、「功能主義之父」。但實際上,他不僅是偉大的建築師,同時也是立體主義畫家、雕塑家、設計師,以及信奉某種泛神論的詩人、作家。柯布西耶的著作已有很多中譯本,不過大都是建築方面的專著,以及早年的遊記。本書則是柯布西耶在1953年左右完成的作品,是其朋友特里亞德邀請他完成的為收藏家定製的系列叢書中的一本。這個中譯本以中法對照的形式,收錄了他的19幅版畫和全部的詩作手稿,分為環境、心靈、肉身、融合、屬性、饋贈、工具七個部分。柯布西耶通過詩與畫的結合,闡述了他的建築思想,同時也充分展露了他的個性,可以說是這位大師以「直角」為核心的整個世界觀的呈現。正如他自己所說:「在其中我闡釋了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之中不易被表露出來的思想的範疇。這些事物不僅構成我建築及繪畫作品的基礎,而且也是我個性的基礎。」

《〈復仇者聯盟〉與哲學:地表最強思想家》

[美]馬克·D.懷特 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隨着《復仇者聯盟4》全球大賣,超越《泰坦尼克號》的票房紀錄,作為《復聯》系列的終結篇,其各種「尚未完結」和「期待完成」的「番外篇」也被有計劃地公布出來,越來越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正如當年《黑客帝國》引起熱潮後,就有人出了本《黑客帝國與哲學》,「復聯」如今從小眾文化經好萊塢之手變成大眾流行,自然也就會有《〈復仇者聯盟〉與哲學》這樣的書,出來解析這一趣味轉折背後的社會狀況、心態和思想轉變。當然,哲學所探討的那些歷久彌新的問題,自由、愛、道德、正義等等,無論在漫威還是DC宇宙中同樣存在。事實上,這種哲學與流行文化的混搭,在美國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光本書主編、身為紐約市立大學史丹頓島學院政治經濟與哲學系主任的馬克·D.懷特,就先後主編了《〈蝙蝠俠〉與哲學》《〈綠燈俠〉與哲學》《〈守望者〉與哲學》《〈鋼鐵俠〉與哲學》等一系列「哲學著作」,另外像《〈神奇女俠〉與哲學》《〈異形〉與哲學》《〈哈利·波特〉與哲學》的中譯本也在引進中。

《情緒》

[美]莉莎·費德曼·巴瑞特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2月版

每個人,哪怕再成熟穩重,都有自己的情緒,快樂或哀傷,興奮或抑鬱,善於調節或難以控制。傳統情緒觀認為,情緒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外界活動激發了我們內在的情緒反應。如果我們無法用理性思維控制情緒,我們就會做出傻事,甚至產生暴力行為。但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情緒觀可能是錯誤的。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莉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基於多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情緒構建理論,認為情緒並非與生俱來,也不具有普遍性。情緒不是被激發的,而是由個體創造出來的。情緒的出現是各種因素(包括你的各種生理特徵、靈活的大腦以及文化背景和成長環境)協調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能夠通過具體可行的方法,管理情緒、控制情緒、提高情商,學會接納自己,體諒他人,從而打造融洽的人際關係,擁有和諧幸福的生活。

《英國下層階級的憤怒》

[英]戴倫·麥加維 著

新星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過去20年,英國電影自《猜火車》以降,拍出了一系列關於下層或邊緣青少年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的佳作,如《這就是英格蘭》《少年羅伯特卡邁克爾之狂喜》等。但在社會科學領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像保羅·威利斯的《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那樣經典的研究成果了。終於,2017年,正好是《學做工》出版40周年之際,出現了戴倫·麥加維的這本《英國下層階級的憤怒》。麥加維成長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的貧民區,酗酒、成癮、暴力、精神創傷……切身經歷令他深知「貧困」意味着什麼,全英國的底層人民又為何會感到憤怒。面對英國當下的社會矛盾,以及倫敦大火、脫歐公投等一系列爭議事件背後的隱情,他想要做出解釋。在書中,戴倫從個人經歷出發,邀請讀者一同走入英國下層階級民眾的生活,直擊他們的困境與心聲,跨越了政治上的左右翼之爭,呈現出「貧困」的真相,因而榮獲2018年奧威爾獎。這是對新一代英國工人階級最貼近而細緻的描述,部分是個人回憶錄,部分則是充滿激情同時機智詼諧的論辯。如以拍攝英國工人階級生活而著名的導演肯·洛奇所說,它是「工人階級的又一次憤怒吶喊,來自為腐朽、沒落體制所苦的人們……它將為變革運動注入力量」。

《反常識:你對世界的理解正在阻礙你對世界的進一步理解》

[澳大利亞]鄧肯·J.瓦茨 著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所謂「常識」,大致就是普通、正常的人們在生活中會經常用到的基本知識,更進一步說,或許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了一部分下意識的反應。常識大多是用來應對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務的,它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做出一般通行的判斷,而無需事事都深思熟慮。但是另一方面,其中必然也沉積了大量的陳詞濫調和陳腐之見,限制了新思維和新事物的空間。尤其在這快速變化的時代,僅僅從已有的常識出發,會誤導我們面對已經更新的局面時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從而掉進「常識的陷阱」。《反常識》是小世界網絡之父、微軟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肯·瓦茨的新作,他根據最新的網絡科學研究,以及商業、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諸多決策案例,為我們揭示了常識帶來的四大誤區,即用常識解釋個體行為產生的誤區、用常識解釋集體行為產生的誤區、用常識解釋意見領袖影響力產生的誤區和用常識解釋歷史事件產生的誤區。他以互聯網為「望遠鏡」,明確界定了哪些事情適合用常識來判斷和解決,哪些事情則需要用到「反常識」來處理,並總結了反常識思維的三大定律,即:人生贏家都是概率贏家、「搜索者」勝過「規劃者」、流行=大量的普通影響者+偶然的超級影響者。

《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

[美]塞繆爾·阿貝斯曼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2019年5月版

20世紀大致可說是「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時代,而三論都是建立在成功的物理學模型基礎上的,基本的思維方式是把任何事物分解為可以掌控的最小單元,然後再用這些最小單元重新建構起任意規模的整體系統。它的原則基本上是機械的。然而進入21世紀,人類的技術,從網站到交易系統,從城市基礎設施到科學模型,甚至是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供應鏈系統和物流系統,都已變得過於複雜且相互交錯。複雜的技術系統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甚至可以獨立於我們的控制自行運作。這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呢?機械物理的方式顯然不夠用了,有機生物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生物學思維和物理學思維是非常不同的理解世界的兩種方式,而複雜的技術系統更接近生物學系統,因此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用生物學思維來理解急速演進的技術系統。儘管生物學領域裡也有雄心勃勃的基因工程,但總的來說它不像物理學領域那樣,一度自認為可以解析和掌控幾乎一切。而認識複雜系統的正確態度便在於:對於難以理解的事物,要努力克服我們的無知;一旦理解了某個事物,也不會認為它是理所當然的。謙卑之心,加上迭代的生物學思維,或許是洞悉複雜世界的更正確的方式。

《大腦健身房》

[瑞典]安德斯·漢森 著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後浪2019年9月版

下班後去健身房練上個把小時,或者晚上跑個步,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健身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然而不僅我們的身體需要健身,我們的大腦同樣甚至更需要健身,因為科學已經證明了運動對大腦有巨大的益處,只不過它起作用的方式對普通人來說還不是很清楚。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內科醫生和精神病學專家安德斯·漢森指出,傳統健身房能讓我們身體變得更健康,身材變得更健美;而「大腦健身房」則能針對焦慮、壓力、專注力、抑鬱、記憶力、衰老等各種心理和精神問題,進行逐個突破。立足於腦科學和心理學,他將過去5年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分解為簡單易懂的內容,依託案例和實驗生動地講述出來。讀者不僅能對大腦產生進一步的了解,而且會明白運動將對每種問題產生何種影響。比如跑步可以提高鋼琴和閱讀水平,散步可以提升創造力,某些鍛煉方式甚至能用來治療抑鬱。此外,書中還為大眾讀者提供了實用而具體的建議,對每種問題提出了涉及訓練種類、訓練時間與頻率的「處方」。它敦促你同時訓練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讓你的整個身心升級並更為協調一致。

《為什麼不平等至關重要》

[美]托馬斯·斯坎倫 著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2019年7月版

1996年,美國著名倫理學和政治哲學家托馬斯·斯坎倫做了一次講座,題為《對不平等的反駁的多樣性》。講稿在2003年被收入論文集《寬容之難》。此後,斯坎倫不斷為這個主題添加新的內容,並以《平等何時重要?》為題多次發表演講。這些內容經擴充和打磨後,最終形成本書。斯坎倫把自己的平等觀概括為「多元論的」和「關係性的」,前者意指我們有多種不同的理由來反對不平等,後者則指我們對不平等的關注應當着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體而言,斯坎倫重點討論了六種反對不平等的理由,它們分別是:1.不平等造成了令人羞辱的地位差異;2.不平等導致富人對窮人擁有不可接受的控制權;3.不平等破壞了經濟上的機會平等;4.不平等破壞了政治制度的公平;5.政府有義務向一些人提供福利,但不平等違反了對這些人的利益的平等關切;6.當下產生財富不平等的經濟制度是不公平的。正是基於這些反對不平等的理由,斯坎倫在本書中系統地駁斥了那些對平等由來已久的指控,追溯了地位平等和機會平等相互交織的重要性,並針對不少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給出了富有洞見的建議。

《精緻的獨處》

[美]斯蒂芬妮·羅森布魯姆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 2019年6月版

孤獨的感覺總是很糟,但獨處的感覺卻往往很棒,這兩者或多或少有所交叉,如何保持其間平衡?實際上,成就不凡的人們大多鍾愛獨處,或善於為自己在某個時間段營造出獨處的空間。因為過於熱鬧、過於合群,你的感知、你的興奮點、你的意識,就容易隨大流,而缺乏獨特的感受與發現,你的創造力、想象力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會下降。這或許是我們這個時刻可以「共享」的移動網絡時代,真正令人興奮的新事物卻很貧乏的原因所在。在《紐約時報》資深專欄作家斯蒂芬妮·羅森布魯姆看來,自北美到亞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自生活,單人家庭在所有家庭類型中快速增長,可是大多數人仍舊不願意「獨自行動」。正是這種矛盾激發了她寫作本書的靈感。由於職業的關係,她自己常常處於獨處狀態,在這樣的時光里,她發現自己比平時更具洞察力,對世界的體驗也更為豐富、細膩。這讓她開始反思獨處與個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將自己的觀察、思考與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結果相結合,以自我的親身體驗和藝術家、文學家們的生活為樣本,剖析獨處之於每個人的重要意義,回答什麼是有益的獨處,也為獨自生活或渴望享有獨處時光的人們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方法建議。

《為什麼:關於因果關係的新科學》

[美]朱迪亞·珀爾、達納·麥肯齊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7月版

我們大多數人對因果關係的認識,還停留在最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即如果B總是隨着A的出現而出現,那麼就可以說A是B的原因,B是A的結果。但是在這個複雜甚至混沌的世界上,常見的倒是非線性的因果關係,比如我們常說的「蝴蝶效應」。那麼到底什麼是因果關係?如今,關於因果關係的科學研究,真正重要的應用是體現在人工智能領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貝葉斯網絡」之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因創立因果推理演算法而獲圖靈獎的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在本書中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讓智能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換言之,「強人工智能」可以實現嗎?藉助因果關係之梯的三個層級,他逐步深入地揭示了因果推理的本質,並據此構建出相應的自動化處理工具和數學分析範式,並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一個肯定的答案。珀爾認為,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機器學習技術,都基於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要實現強人工智能,乃至將智能機器轉變為具有道德意識的有機體,我們就必須讓機器學會問「為什麼」,也就是要讓機器學會因果推理,理解因果關係。我們是否能藉此更深入地理解似乎即將統治其創造者的人工智能?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

[英]奧利弗·詹姆斯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後浪 2019年7月版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成了一個問題。family of origin 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換句話說,原生家庭就是指大多數人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其中的氣氛、傳統、習慣、關係等,都會極大地影響子女日後的生活。

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在本書中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0~6個月的主題是自體感與自我界限,理應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能力,否則可能自戀或產生反社會心理;0~3歲的主題是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否則可能面臨與人相處的問題;3~6歲主要涉及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否則可能過於墨守成規或叛逆。

詹姆斯用豐富的案例來解說自己的理論,既包括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小布什等眾所周知的名人的童年故事,也結合了自己患者的治療過程,還涉及對罪犯、精神疾病患者的採訪及對其原生家庭的追溯。你可以試着運用書中的方法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處理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性格問題。

《我包羅萬象》

[英]埃德·揚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 2019年7月版

說起微生物,我們首先會想起細菌和病毒。如今,一種新的恐懼正在逐漸蔓延開來,那就是被抗生素壓制了近一個世紀的細菌,隨着耐藥性的增強,將會在某個時刻捲土重來,重現幾個世紀前瘟疫席捲地球、毀滅無數人口的景象。這時候,對微生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愈加顯得重要。因為在人類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隱而不現,只有當我們被因它們而起的疾病擊倒時,才猛然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人們因此常常給微生物冠以惡名,直到今天仍然「談菌色變」。可事實上,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微生物不僅從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大西洋月刊》科學記者、專注於生物醫學報道的埃德·揚所寫的這本科普著作,帶領我們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認識生命體之間的共生關係。在每個自成「動物園」的人體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禦疾病、消化食物、馴化免疫系統、指導行為,並賦予我們各種神奇的能力。讀者可以通過本書重新認識人類過往對很多古老共生關係的大意破壞,同時見證當下各行各業努力構建新型共生關係的謹慎嘗試。

《學習的升級》

[美]約翰·庫奇、賈森·湯、栗浩洋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2019年5月版

過去20年,孩子們的童年生活與從前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們再也離不開電腦和手機。而當下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正是教育者仍然在用過時的、非數字時代的方式,去教育伴隨數字化長大的孩子——即所謂「數字原住民」。所以,擺在教育者和家長面前最急迫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技術和對學習的研究,去創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以更好地滿足今天的學生們的需求。蘋果公司教育副總裁約翰·庫奇,在本書中分享了自己實踐了50多年的「教育+技術」跨界研究經驗,全面論述了為什麼要對傳統的學習動機、學習模式、學習場景進行升級,以及如何將科技成果和新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應用到學習的升級中。書中還詳細闡述了如何把被動教育升級為主動學習、如何從一對多的老師課堂講授升級為實踐學習、如何從「項目制學習」升級為「挑戰式學習」,着重介紹了未來學習的三要素:訪問、建構、編程,以及開啟學習的未來的九大技術,以期通過學習的創新和技術的革命,釋放每個人的無限潛能。

《秩序:不法之徒為何比我們想象的更有秩序》

[美]彼得·T.李森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12月版

如果你喜歡看黑幫片,比如《教父》或者《古惑仔》,你肯定會注意到,這些黑社會組織至少在社團內部,通常是等級分明、尊卑有序的。事實上,舉凡暴徒、劫掠者、海盜、黑手黨,這些臭名昭著的不法之徒看似張牙舞爪,實則都比我們想象的更有秩序。他們固然可以為了利益鋌而走險,但同時又非常理性:秩序井然,賞罰分明,民主管理,力避衝突。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彼得T·李森(Peter T. Leeson),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很受好評的前作《海盜經濟學》已有中譯本。在本書中,他以大量妙趣橫生的史實,用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理論,深入剖析了邊緣群體的組織形式,揭示了自治機制為什麼能夠在特定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家族、土地與祖先:近世中國四百年社會經濟的常與變》

[美]易勞逸 著

重慶出版社2019年1月版

美國著名漢學家易勞逸(Lioyd E.Eastman)是費正清的得意弟子,主要研究領域為民國和國民黨的歷史,代表作有《毀滅的種子》《流產的革命》等。本書則以1550~1949年近四個世紀的長時段為對象,將中國的社會經濟變遷放在全球史的視野中加以考察,對近現代中國歷史演進的邏輯進行了重構。易勞逸運用大量史料,探討了人口變化趨勢、階級結構變化,小農經濟、商品貿易和製造業與信仰和文化之間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問題,指出早在16世紀,中國社會就開啟了具有近現代化社會特徵的轉變,這些變化反過來又模塑了中國近現代政治史。因此,「永遠也不要再說帝制時代晚期的中國社會處於停滯狀態,是一個『永恆停滯』的國家了」。

《當下的啟蒙: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美]史迪芬·平克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思想家大多是為憂患而生的,尤其進入現代以來,批判現代性和啟蒙早已成為「主流」,大概很難找出像史迪芬·平克這樣樂觀的人了。作為全球知名的心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學中心的掌門人,平克曾當選《時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他呼籲我們避開驚悚的頭條新聞和灰暗的末日預言,相反,用數據說話:通過75幅圖表,他論證了人類的壽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識、幸福等都呈向上趨勢,這種趨勢不僅限於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平克認為是啟蒙運動的禮物——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促進了人類的進步。至少對風雨飄搖的自由主義世界觀來說,平克的書是一劑強心針,難怪比爾·蓋茨、理查德·道金斯等人都對之推崇備至了。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23 02:03:35

有時侯自己陷進去出不了只能找專業的人士幫忙,我覺得挺不錯的,推薦!

頭像
2023-08-21 19:08:01

求助

頭像
2023-08-16 07:08:23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06-14 13:06:53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