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尼爾髮長文道歉:為何明星談個戀愛,還要低姿態求粉絲原諒?

情感導師 583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8月5日晚,在與TWICE朴志效戀情曝光後,韓國歌手姜丹尼爾髮長文對粉絲表達了歉意,他表示從粉絲那裡得到了很多支持,今後會努力回報大家更多。

在看到姜丹尼爾發表的道歉文後,網友們都認為他這是在固粉。全篇絲毫沒有提及女方,而是在回顧過往「哭慘」,感謝粉絲的支持,打得一手情感牌,就是在挽回粉絲。

明星談戀愛,卻要對粉絲道歉,這種做法,在飯圈文化中很常見。確實,明星的商品屬性使得他們的私生活不再是個人的事情,它與資本、流量、粉絲媾和在一起,成為一起公共事件,成為流量池和點擊量,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是娛樂時代下的流量產物,明星談戀愛是原罪這件事,從源頭來看,是因為偶像的流量是靠粉絲餵養的。偶像的成功,是粉絲給的。離開了那些為愛豆打榜、買專輯、應援、做數據的粉絲們,偶像也成為一尊泥像,失去一呼百應的能力,卸下萬眾矚目的光環。

姜丹尼爾髮長文道歉:為何明星談個戀愛,還要低姿態求粉絲原諒?

一句話,流量經濟,成也粉絲,敗也粉絲。

李現老公

舉個例子,《親愛的,熱愛的》開播後,無數女孩一夜脫單成為「現女友」,李現瞬間漲粉千萬。這些女友粉把愛情的幻想都投射在明星身上,她們的理想型男友。倘若李現談戀愛,會哭倒多少女友粉,會流失多少流量?

所以,不少明星都不敢輕易公布戀情。

不僅如此,有時為了迎合CP粉,單身明星也要主動發糖,明星雙方配合表演,上演曖昧互動的戲碼。明星之間有沒有愛情,不是自己說了算,是粉絲說了算。

不僅明星的情感狀態要看粉絲眼色行事,可能連平日的言行舉止也要照着人設來。

所以在曝光當紅小生王源吸煙事件後,粉絲們心目中那個陽光大男孩的美好形象幻滅了,出現集體脫粉的現象。所謂的「人設崩塌」,不過是真相不小心露出馬腳。

明星戀愛了,要卑躬屈膝向粉絲道歉;粉絲想看兩個愛豆在一起,明星就要製造出粉紅泡泡;明星還要警言慎行,往粉絲期待的方向發展……明星取悅粉絲,其實是在取悅資本。

當然,我們不是要批評明星的做法。畢竟,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取悅別人。在家裡取悅父母,在職場取悅上司,在生活取悅朋友。為了討好某人或者其他原因,有些人甚至形成病態的「取悅症」。

路上讀書給你分享一本書《取悅症》,讓我們一起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取悅現象,教我們調整觀念、學會拒絕,更多地關注自己的需求。

1. 為何我們要取悅別人?

人類作為社會動物,與人為善、取悅於人可以說是人性的本能。但如果取悅不分對象,不管是欣賞自己的人還是無視自己的人,你都去討好,甚至犧牲自己,去討好根本不領情的人,這就成了取悅症。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取悅症呢?

從心理學上來說,取悅別人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對消極情感的畏懼。對於拒絕、拋棄、批評、憤怒等等的負面感受,我們往往不願面對,想要避開它們,這時候,當個老好人似乎就成了不錯的選擇。

一方面我們會想:如果我足夠好,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別人就不會拒絕我、拋棄我、批評我、生我的氣了。另一方面,為了做到對所有人都足夠好,我們也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隱藏起來。但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

就這樣,對消極情感的畏懼,再加上錯誤信念的驅使,我們就會強迫自己不去表達任何消極情感。然而,我們越是刻意迴避,就越是會讓人際關係變得不真實,因為我們不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也就沒機會去解決人際關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更糟糕的是,一旦我們發現自己的努力並不能換來別人的認可,第一反應並不是停止取悅,而是陷入自我懷疑抱着這種心態,這些老好人一方面會覺得內疚和失敗,甚至用酒精、食物來麻痹自己;另一方面,他們會加倍付出,盡力滿足別人,就這樣陷入惡性循環,不斷擴大取悅對象的範圍,不斷壓抑憤怒和怨恨,最終摧毀人際關係,帶來無盡痛苦。

所以你看,在錯誤的信念、強迫行為,和對消極情感的畏懼這三個要素的作用下,簡單的與人為善就會一步步發展成病態的取悅症。

2. 錯誤信念帶來的認知型取悅症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類取悅症——認知型取悅症,也就是出於錯誤的信念,過分討好他人。這些錯誤認知體現在那些方面呢?本書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下面幾種:

第一,追求完美主義。他們會用各種「應該」和「必須」來苛求自己,比如「我應該讓所有人都喜歡我」「我必須對每個人都表現出積極情緒」。如果達不到這些要求,他們就會感到自責。但仔細想想,給自己定下過高的要求,又因為滿足不了而難受,這簡直就是情感自虐。

第二,把別人擺在第一位。這種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的觀念背後,其實隱藏着一種擔憂,那就是:如果我不優先關注別人的需求,那我就是自私自利,就會不招人喜歡,被拒絕和拋棄。

可是,如果我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前面,就會變成別人的奴隸,既不可能照顧好自己,也沒辦法照顧好那些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人。要知道,適當的利己不等於自私。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打交道的對象,遇到那些想要控制利用你的人,你大可不必委屈自己去付出。

第三,覺得自己必須要做個好人。有的人認為自我價值取決於為別人做了多少,所以儘可能滿足別人的需求;還有的人因為外表、性格或者家庭背景等等原因而自卑,擔心被人嫌棄,於是竭盡全力想討別人的歡心,覺得這樣才能維持自尊。

但事實上,一個人的價值和自尊並不等同於他為別人做了什麼,畢竟,即使是有求必應,也不能保證所有人都喜歡和認可自己。更何況,如果討好別人意味着損害自己的價值感和認同感,當好人的代價也太大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底線,對你不友好的人,果斷反抗;就算要討好別人,也不能心口不一,否則只會讓自己心裡更難受。

3. 強迫行為帶來的習慣型取悅症

第二類取悅症是習慣型,說白了就是強迫行為的循環,取悅於人已經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甚至到了上癮的地步。

人之所以會對某種行為上癮,本質上是因為它能帶來獎賞,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到快樂,於是我們就會重複這種行為。而取悅於人可能帶來的獎賞有兩種形式:一是贏得他人的認可,比如贊同、表揚和喜愛;二是避免他人的反對,比如拒絕和厭惡。一旦這些獎賞和取悅行為緊密聯繫起來,就會在頭腦中形成條件反射,讓人不自覺地取悅別人。

很多從小就處於弱勢的人,因為嘗到了取悅於人的甜頭,更容易發展成習慣型取悅症。比如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學會通過無條件順從父母來得到關愛。隨着年齡增長,又開始討好有權力的成年人,比如班主任、上級領導等等,來讓自己在競爭中占據上風。而在親密關係中,他們也會覺得配不上伴侶,因此竭盡全力滿足對方的所有要求,好讓他離不開自己。

在兩性關係中,習慣型取悅症的問題尤其突出。我們經常會聽說,有人愛得多麼卑微,無論對方怎麼對待自己,都無怨無悔地付出,出了任何問題,就馬上把過錯往自己身上攬。

但實際上,想直接改變一個人基本不可能。試圖用取悅改變對方,實際上是在縱容對方的消極行為,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這種例子其實生活中很常見,比如面對經常出軌或者動不動就家暴的伴侶,有些人會選擇一味忍耐、接受,以為這樣就能感動對方,讓他們回心轉意,結果最後受傷的只有自己。

4. 畏懼消極情感帶來的逃避型取悅症

第三類取悅症是情感逃避型,也就是說,為了逃避那些令人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消極情緒和經歷,比如憤怒、拒絕、批評、衝突等等,而去討好別人。

很多人為了免受憤怒和衝突的威脅,極力避免消極情緒,以為這樣就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比如一察覺到對方情緒不對,就趕緊說點好話,轉移他的怒氣,或者自己覺得生氣的時候,也不表露出來,而是儘量壓制。這樣做表面上會讓人際關係一團和氣,但實際上,時時刻刻的取悅未必能減少衝突,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面對你的主動取悅,對方很難跟你討論任何關於消極情感的問題,但被忽視的問題卻不會自行解決,只會越積越多。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就像洪水,應該及時疏導,而不是一味堵截,否則一旦爆發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比如說,你每次一想跟對象聊聊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就馬上來哄你,搞得你不好意思發火,一肚子氣又憋回去,你心裡會好受嗎?這對於你們改善關係有幫助嗎?

另外,就算你百般討好,對方也未必會買賬,反而可能覺得你表里不一、不夠坦誠,懷疑你的動機和想法。這樣一來,你們之間就產生了心理隔閡。更糟糕的是,對方甚至會覺得你的取悅是一種操縱和脅迫,是為了控制他,結果變得憤怒和敵對。不論是哪種情況,都不利於人際關係。

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對消極情感的恐懼反而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你越怕對方生氣,對方卻越生氣,越想跟對方變得親密,卻讓對方越不信任你。

退一步講,就算取悅別人真的能避免衝突,這種靠「賠小心」來建立「好相處」的印象,只會加深我們對消極情感的恐懼,削弱人際溝通能力,或者陷在糟糕的關係中無法自拔。

看到這兒,相信大家對取悅症已經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也知道了擺脫取悅症的有效方式,包括糾正完美主義、學會拒絕、管理憤怒、建設性地處理衝突等等。在考慮自己感受和需求的同時,有選擇地響應別人的需求,用理性的決策取代無條件的取悅,掌控屬於自己的生活。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09-04 05:09:09

兩個人的感情往往都是當局者迷,找人開導一下就豁然開朗了

頭像
2023-08-07 02:08:29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