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一方被另一方長期拒絕,被拒絕一方會有怎樣的心理變化?

情感導師 6848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雙方在#婚姻#生活中,如果經常性的忽略、迴避或者拒絕對方的訴求(包括但不局限於情感方面的需求),從而導致對方產生受挫感,進而演變成猜忌(例如:你是不是不愛我?我是不是看錯了人?你是不是在騙我?),最終就會形成徹底的不信任彼此的關係的印象。

不過,這個過程會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自尊受傷】

在日常相處的過程中,如果某一方長期得不到伴侶的積極回應,肯定會不止一次的向另一方提出的不滿。這實際上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

婚姻中,一方被另一方長期拒絕,被拒絕一方會有怎樣的心理變化?

當然,有些人也許會說:「不,除了最後分手的時候以外,以前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其實一切都挺好的,對方也從來沒有提出過什麼不滿的意見。」其實,這只是一種對情感需求的誤解而已。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無欲無求。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首先向對方提出的,一定不是「不滿(指責)」,而是一種希望(希望你能上進一點、希望你能成熟一點、希望你能勤奮一點、你能幫我拿一下包嗎……等等)。

暫且不論當事人當時是怎麼考慮的,總之肯定是在伴侶提出需求的時候,要麼選擇迴避(「我們換個話題吧」、「以後再說」……),要麼就是忽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上綱上線……),甚至直接拒絕(「不想聽到這樣的話」、「不,不可能」、「你自己做吧」、「別煩我」……)。

設身處地的想一下,換做其他人這麼對待你,哪怕對方是你的親爹媽,你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受重視、甚至感覺自尊受到了傷害呢?

即使你和對方的關係還算不錯,那麼一次兩次還可以選擇自己原諒消化,多了之後呢?你又會怎麼想?是不是會感覺莫名的憤怒,內心深處會想問問對方「你有沒有在意過我的感受」呢?

【第二階段 懷疑】

經歷了一次次的「希望」被忽略或者拒絕之後,必然會對對方產生懷疑。

「你到底愛不愛我?」「你真的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嗎?」類似這樣的疑問一定會在對方腦海里揮之不去。為了破解自己疑問,對方勢必會去尋找各種證據來破解內心的迷局。

可是,不要忘了,在對方產生疑問之前,就早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負能量(被傷害和被漠視的憤怒、沮喪、自尊受損、沒有存在感……)。儘管有些人不會表現的特別明顯,但是並不代表不存在。

【第三階段 被傷害/欺騙】

一個憤怒(沮喪、痛苦、悲傷……)的人,就像時刻拿着一把放大鏡,想找到一些不利的證據真的是太容易了!

此時,任何瑣碎的小事都足以變成「鐵一般的罪證」——「你確實不愛我!」「你當年都是騙我的!」「你和我根本就不合適!」「你就是個靠不住的傢伙!」

從這一刻起,信任,消失了!只剩下一個「感覺自己被欺騙的、憤怒而傷心的可憐人」!這也就意味着對方的情感訴求已經徹底變化,從「希望」變成了「不要騙我」。

【第四階段 憤怒】

雙方再有任何分歧發生的時候——哪怕是因為一件極為瑣屑的小事所引發的分歧,都會讓「可憐人」難以保持克制、冷靜的態度。那麼,出現劇烈的爭執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到了雙方開始出現劇烈爭執的時候,爭執的焦點其實已經不是「可憐人」嘴裡說的某一件事了。

比如,「你總是那麼自私。我讓你帶個飯來說,你都說累癱了,不想動。」實際表達的意思卻是:「你根本不顧及我的感受,還各種找理由來騙我。其實你不如直接告訴我,你不愛我。」

雖然有些爭執不會演變成爭吵,但是爭執本身就會在語言和行為上帶有強烈的攻擊性——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指責「對方的錯誤」。也許這些錯誤並不存在,但是誰又會在乎呢?自己認為是,那就是了。

與此相對應的,被指責的一方就會自然的進行自我辯解。可是,在對方已經自認為「證據充足」的情況下,就會認為「意思都是我錯了?還想狡辯?我根本就不該對你這種人抱有任何的希望!現在不分,還等着過年嗎?我真是瞎了眼!」

於是,雙方就此「撒喲拉拉」了。雖然有些情況下,雙方可能不會馬上分手,不過也會陷入長期的冷戰,或者以敵對的方式再相處一段時間,但是對於這些人來說,分手,也只是時間問題。

【第五階段 敏感/防備】

事實上,分手,並不意味着一段感情就此結束。雙方確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讓感情徹底磨滅,走向「形同陌路」。這就解釋了剛分手的時候,為什麼很多伴侶還會有聯繫。

在分手後不久,提出分手的一方首先出現的情況就是會不想聽對方說話。這是因為在分手前的一段時間裡,雙方始終生活在一種同床異夢的「不信任」當中。彼此都會變得敏感,並試圖逃避越來越凝重的感覺。

即使你試圖解決問題,另一方也聽不到你善意的表達。對方會覺得:「你為什麼還來煩我,你過去不在乎我的感覺,現在還是不在乎我的感覺。」你會疑惑於「為什麼不能再愛我一點?愛,真的會消失得這麼快嗎?」

這不是對方已經麻木,或者不能再愛你,而是在長期壓力之下得信任感缺失和自我保護得本能。雖然雙方往往還能有不咸不淡得交流,但是過程卻是無比冷淡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們之間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重,從而更難抓住化解矛盾的機會。

【第六階段 扭曲過往的記憶】

既然沒有發現雙方存在的真正問題,就意味着雙方其實一直是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自行其是。就像是兩條平行線一樣,永遠不可能找到契合點,當然就會越談越僵。而耐心和感情,自然也在這種「對牛彈琴」的糾纏中,被消磨殆盡了。

長此以往,總有一方會選擇從壓力中徹底解決出來。就像題主的男朋友一樣,乾脆拉黑了事——在自己的腦海里,為雙方的關係畫上一個句號。到了這種地步,雙方的溝通和聯繫在實質上是被完全隔斷的。

由於人的生物本能,人們會逐漸淡忘「主觀上認為已經結束的事件」。這就意味着,當某一方認為雙方關係已經結束的時候,就會試圖忘記過去雙方對未來的期望,也會儘量忘記過去雙方發生的很多事情的細節。

與此同時,依然是生理機制的原因,人們雖然對過去事件客觀細節已經淡忘了,但又會記得自己當時經歷事件時最強烈的感覺。這又意味着,選擇結束關係的一方,會牢記自己「可憐的、被騙的感覺」,就會在自己的主觀意識里重新虛構一些"他是怎麼騙我的"細節。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另一方的不好印象。

此時,即使某一方表現出「關心你」、「做一些伴侶喜歡的事」、「表示道歉」、「悔過」、「回憶往事」、「試圖感動對方」等等行為,甚至還有可能會給對方寫信、買禮物、去默默為對方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其實都是毫無用處的。

這是因為到了對方已經單方面決定結束關係的時刻,就意味着對方已經對雙方的關係不抱任何期望了,並且還在腦海里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從負面角度對伴侶做的每一件事都只看到壞的方面。

因為思維定式的原因,無論被分手的一方做什麼,都會被認為是別有用心的。隨着時間的流逝,對方還會認為自己確實是對的,並且在每一次想起過往經歷的時候覺得義憤填膺。

【第七階段 波瀾不驚】

當一段關係到了改寫過往經歷的份上,當他們的精神和肉體無法溝通,並且無法補救當前存在的問題的時候,這段關係幾乎註定要徹底結束。

這是因為,到了這個階段,提出分手的一方期望有什麼能刺激對方,繼續保持雙方的聯繫感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折磨。所以,現實生活中,很多伴侶會選擇徹底拉黑聯繫方式。這就意味着,他們已經決定徹底開始過自己的生活。

雖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是到了這個階段,提出分手一方在思維和行動上都有非常顯著的特點,這些特點包括:

認為雙方的關係已經病入膏肓,不可化解(徹底切斷一切聯繫手段,甚至以侮辱怒罵的方式逼迫另一方不要來找自己)認為外力再也不可能有幫助,試着自己解決問題(不再聽信任何人的建議和意見,甚至在和旁人談論到過去的親密關係和衝突時,現得心平氣和,波瀾不驚。)開始過自己的生活(找尋新的戀情,重新和許就不見的朋友聯繫,加入各種新的社交圈子)認為自己很孤獨,只能靠自己(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擾,專注於生活、工作或者個人興趣)出現這些狀況,就意味着真的放下了。

【寫在最後】

雖然伴侶可能很早就以分手等方法,在形式上宣告告終,不過感情徹底消亡卻需要在尖銳的對抗或凝重的沉默中耗上很長時間。但是,所有的親密關係從平靜幸福走向消亡,都需要經歷上述的各個階段。

所以當你試圖修復親密關係的時候,務必要清楚定位自己所處的問題階段。這樣才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另外,在實際操作中,某些問題具有比較強的隱蔽性,當伴侶發生這些問題的時候,很容易被表面化的問題誤導,從而忽視了更為深刻的原因。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某某人有外遇。其實,外遇通常只是一段親密關係正在走向破滅的徵兆,而不是原因。事實上,在出軌之前,這段關係結局早已經被註定了。

在一般情況下,伴侶雙方只有在發生問題,或者到了難於登天的時刻之後才開始尋求幫助。可是,雙方發生問題的徵兆早就出現了。任何一個徵兆都說明伴侶之間的情感已經出現了問題。

很多伴侶向外界尋求時候,他們還對彼此的情況持有幻想——認為情況還好,甚至認為自己只需要簡單的指點,就可以解決問題。這就是被結果式的問題蒙蔽了雙眼的原因。

很多心理諮詢師在為這些伴侶提供修復幫助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也可能會落在他們交流的進步和談判的技巧上。但如果沒有注意到根本問題,任何形式或方法的治療都是徒勞的——因為他們已經不再信任對方了。

如果這些不幸的挽回者沒有接受情緒和調和方面的引導,他們就必須承擔更具有破壞性的風險一一某一方基於這段失敗愛情的經驗,選擇了更容易進入互相信任狀態的新感情。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1-01 10:11:28

挺專業的一個情感機構,我一個朋友在那裡諮詢過,服務很貼心!

頭像
2023-08-17 19:08:17

求助

頭像
2023-07-07 20:07:50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