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愛情里,你總是被拋棄的那一個?

情感導師 706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我有句話可能不中聽,但我必須說:

情感的獨立與幸福,永遠都掌握在懂得主動出擊的那一方。總是期待別人主動的人,也是經常被拋棄的那一個。

內心越匱乏,越自卑的人,越是不敢主動。總想着等機會自動降臨,自己好接住。或者等對方主動找自己,才能填補內心的空洞,找回一點自信。

但在你等對方主動的時候,那些比你更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女人,已經搶先製造了機會。

為什麼在愛情里,你總是被拋棄的那一個?

與之相比,你「需要對方主動」的那點自信,只會被摧毀得更快。

所以,在所有人教你如何用套路技巧讓對方主動找你時,我想跟你聊點更實在的內容。

這些內容不僅可以幫你解決這次的問題,更能幫助你「生出底氣」,地面對以後的任何感情問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來訪者:

她與前男友分手後,很想主動約前男友出來談談。畢竟兩人分手也不是因為什麼大問題,都是一時情緒,恰好兩人都很倔,誰也不肯主動聯繫對方,只敢偷偷地反對方的社交圈。

就在她準備發消息時,她的閨蜜阻止了她,閨蜜告訴她誰先主動誰就輸了。她聽了閨蜜的話,一直沒有理前男友。直到分手進行到第二個月,前男友把她刪了,她才急急忙忙找到我,問我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他們的分手已經從最初「安撫情緒,好好談談就能解決」的情緒型分手,發展到了「需要重新破冰聯繫」的認知型分手。複合的難度指數高了幾倍。

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有不少小夥伴的分手都是從情緒衝動,到心灰意冷對彼此絕望,離複合越來越遠。

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雙方都僵持着,誰也不主動解決問題,那麼即使是「月老下凡」,這段感情也救不回來。

所以如果感情中必須有一個人先主動,我希望先主動的人是你。因為誰主動就意味着誰更有選擇權。

這就像「鬥地主」,有時候手裡的牌挺好的,但無奈不是「地主」,沒有優先出牌的機會。最後不得不被動改變策略,但依然浪費了一手好牌。所以在「鬥地主」的時候,很多人為了把握優先出牌的機會,會主動「叫地主」。

而那些在感情里害怕主動人,往往更容易錯失機會。總寄希望於對方主動的人核心原因在於內心的不安全感在作祟,害怕主動換來拒絕。所以總是把「主動」跟「沒面子」「丟人」「羞恥」「賤」聯繫在一起,最後就變得越來越扭捏不自信,越來越喜歡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樣的人,很難在感情中獲得幸福。即使對方主動了,ta也沒有底氣去迎接。因為內心的「虛弱」讓ta在感情中,始終無法獨立。

※我們總說「情感獨立」,究竟什麼叫「情感獨立」?

我認為「情感獨立」的先決條件,是不僅知道自己在感情中需要什麼,更懂得主動去爭取需要的。能夠成為「情感關係的帶領者」而不是「情感隨從」。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

「情感關係的帶領者」:遇到問題可以恢復理智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隱藏自己的情緒,從事實出發,去解決問題。在感情中有自己的節奏,進退自如可被動可主動,能帶領彼此共同建立更穩定更舒適的關係;

「情感關係的隨從」:更喜歡表露情緒,很容易衝動行事。凡事喜歡從態度上找問題,只要對方的態度讓自己的情緒舒適了,問題就解決了。但情緒總是被對方帶着走,沒有自己的節奏感,習慣去追隨對方的節奏,總是在被動中患得患失。

或者我換句話說,假設我們把一段感情當做一次「合作創業」。「帶領者思維」更像「boss」,「隨從思維」更像「基層員工」。創業可以由兩個「boss」互相協作實現共贏,但不能指着兩個「基層員工」互相等待彼此派活兒,那只有倒閉的結局。

在維護感情時,你希望對方對你更主動,可以有無數種法子引導他。而重建一段關係,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合作創業」。你必須自己主動給自己「派活兒」,以你的優勢去鏈接對方的優勢,與先他達成合作,然後才能實現你想實現的目標。

所以重建關係時,你必須具備「情感關係帶領者」的思維,比對方想得更遠,更深。否則,你只會陷在自己的思維局限和負面情緒里,一直糾結無法走出來。

當然,做「情感關係的帶領者」並不是叫你主動去騷擾、糾纏對方,「騷擾和糾纏」是情緒失控的小孩子的行為。

你要做的應該是,比對方更早發現彼此的問題,然後主動分析彼此的情況。從「知己知彼」出發,利用手裡的籌碼,去製造重新建立關係的機會。

很多時候,你在感情里的那些言不由衷詞不達意,那些衝動魯莽的情感表達,只不過是希望有人能看出你的偽裝和脆弱,希望這個世界上能有人「懂你沒有說出來的話」。

其實不僅僅是你,我們大多數人在感情里,都抱着這樣不切實際的想法。所以愛情里多的是不解、誤會、傷害和怨懟,少的是「看見」和「理解」。

想要重建一段關係,想要掌握感情的主動權,就一定要學會在這段關係里「知己知彼」。

所謂「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在感情里「缺失」的局限和優勢,然後突破「缺失」的局限,放大優勢:

突破「缺失」的局限:彌補自己在感情里「缺失」的那部分,完善自我,獲取情感知識;放大自己的優勢:放大自己的優點、閃光點等各方面的價值,鞏固吸引力和優勢;

1、 戀愛就是一個尋找自我「缺失」的過程:

其實愛情就是一場跟自己的戀愛。在這場戀愛里,你一直在尋找成長過程中的「缺失」:

比如不離不棄的愛與回應;

比如無條件地接納和認同;

比如自我價值里的需要和被需要;

······

這所有的「缺失」,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在確認自己值得被愛的過程中,你會忍不住以「作」、「發泄情緒」、「隱藏需求」「討好對方」等等各種方式,來彌補內心缺失的那部分。

所以和對方分手以後,不要急着聯繫對方,也不要急着讓他主動找你。你最該做的是,重新審視自己,去彌補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舉個例子:

試着和自己對話挖掘自己的需求,然後學着準確直接地表達需求,不要藏着等人猜;

學會給自己安全感,依賴自己提高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只有當你獨立了你才能變得強大,強大就代表着你有更多的自主權;

嘗試着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情緒衝動的時候,不做決定不溝通,以其他方式(比如運動)發泄出來;

······

去試試吧,在改變的過程中,撫平內心的傷痕獲得成長,一步步完善自我,走出痛苦。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吸引力:

失戀會讓人備受打擊,變得懷疑自己,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好;或者有嚴重的挫敗感,無法重拾信心,變得患得患失擔驚受怕。

這個時候,你更不能去和對方建立聯繫。而是要靜下心來,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和吸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吸引力」,無論是「溫柔」「霸道」「坦率」「羞澀」,還是「特立獨行」「善解人意」;又或者在某方面很擅長,有自己的特長與優勢······等等。這些「吸引力」是你們初次建立親密關係的「紐帶」。

分手以後這些「吸引力」並沒有消失,只是被你們的感情矛盾和對彼此的失望所掩蓋。

而你要做的,就是找回你的吸引力,去放大你的優點。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變得自信變得理智從容,因為你會發現你是值得被愛的,你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你值得擁有一段美好的感情。

當你恢復了理智與自信,能夠獨立自主地展開選擇,你就做到了「知己」。

而「知彼」就是要去了解和「看見」對方,了解對方表達付出的方式,「看見」對方的需要。

有時候能不能突破關係,不在於你怎麼去做,而在於你對對方的了解有多深。

很多人把「了解」當做是了解他的喜好日常,喜歡吃什麼玩什麼。其實這些都太淺顯。親密關係更多地是「親密」兩個字,而「親密」意味着你對他的了解是不同於其他人的,甚至你所了解得比他的父母對他了解得還要深。

只有當你深深地去了解一個人後,你才能知道什麼話是能說到他的心坎里,什麼話他聽了會對你反感;你也能知道做什麼事能讓他對你的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做什麼事能讓他對你更加抗拒,甚至不理你。

如何了解自己的另一半,我的建議是從這三個方面:

人格特質:通過對方的性格,表達方式,看待事物的態度、行為等等方面,判斷適合他的溝通方式;依戀類型:從他的成長經歷,在親密關係里的表現,原生家庭等等方面,分析對方是哪種類型的依戀人格;擇偶感情觀:根據他對感情的看法,以及過往的經歷行為,去了解他對長期關係、短期關係、以及婚姻等各方面的選擇與標準;

1、了解他的人格特質,以適合他的方式找到聯繫的突破點:

回顧你們交往時,他的表達方式是注重邏輯,還是注重情緒。

如果是注重邏輯,那麼你在溝通時,就應該多注意事件的邏輯與條理,就事論事有理有據;如果他注重情緒,那麼你就要去捕捉他的情緒,多和他共情,注意安撫和回應他的情緒表達。

●舉個例子:

如果他注重情緒,可以用這個公式溝通:描述感受+理解情緒+提供高情緒價值+傳遞積極情緒

如果他注重邏輯,就用這個公式:簡述事件+表達看法+表達目的+表達原因+提出需求

再通過他平時的行為和對事物的態度,去判斷他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是細膩敏感還是粗糙遲鈍,對人是防禦還接納,比較自我還是習慣討好······

如果他是內向性格,又或者比較敏感細膩,習慣討好他人,對人比較有防禦心,那麼你在溝通的時候,就要多注意細節,多點耐心。從細節上去讓他感受你的變化,通過各種細節的累積與長久的耐心,讓他逐漸對你放下防禦心。

●舉個例子:

根據他的工作或者心情,無需求地關心他。可以給他點個晚餐、咖啡,送個代表心意的小禮物等等,讓他知道你對他的關心是出自真心,而不是某種目的。

反之,你不必過於注重細節積累,可以多做一些令他記憶深刻,情緒高漲的事情。當他的情緒起伏比較大了,對你自然而然就會更在意,更喜歡和你溝通了。

●舉個例子:

同樣不要暴露目的與需求,多去渲染當下的緒。可以和共同好友一起玩一些刺激的項目,或者趁他無聊寂寞的時候,給他發一些曖昧的沒有任何需求的消息,激發他的好奇心。

2、 讀懂他的依戀類型,根據依戀類型和他建立舒適感:

英國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初是用於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1987年,Cindy Hazan和Philip Shaver認為成人的親密關係的本質也是一種依戀。所以他們把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類型理論,放到成人的親密關係中進行研究,區分為安全、迴避、矛盾等三種依戀模式。

在親密關係中,根據人在感情中焦慮與迴避的高低,常見的依戀類型可分為4種:

「安全型依戀」就不多說了,只要你的情緒和表達都是正面積極的,你們的溝通比較容易建立。

如果他是「疏離型依戀」:

在親密關係里,他比較冷漠獨立,不喜歡過於親密,也不擅長表達需求。

和他相處時,不要過於依賴他,與他保持距離的同時,多表現你的進步與獨立等高價值。他會慢慢被你吸引,你的「高價值+低需求」會讓他不知不覺地主動朝你靠近。當他朝你靠近時,你的回應也要及時跟上,多表達你對他的積極情緒和看法即可。

如果他是「恐懼型依戀」:

在親密關係里,他比較多疑、害羞,總是害怕被拋棄,不那麼信任伴侶。

和他相處時,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回應他,慢慢地通過細節去建立信任感。千萬不要冒進,也不要表現你的目的和需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他對你敞開心扉。一旦他對你的信任感建立起來了,你們的關係就突破了一大步。

如果他是「痴迷型依戀」:

在親密關係里,他缺乏安全感,很焦慮很粘人,需求感強,對伴侶過於貪心不容易滿足。

和他相處時可以通過他缺乏安全感、貪心等特點,及時安撫他的情緒,去刺激他的情感需求並給予合理的滿足。在滿足他的需求的同時,再設置一些「門檻」,引導他投入,提高他的「投入成本」。這樣他就會持續對你產生需求,不知不覺地渴望和你保持長久的聯繫。

3、從他的擇偶感情觀,來判斷這段感情與你的適配性,以及該如何突破阻礙:

去了解他對感情的看法,是希望擁有一段穩定持久的愛情,然後共結連理;還是希望多經歷一些刺激又浪漫的愛情,以後再找一個適合結婚的對象。

兩種不同的感情觀,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擇偶概念:

長期親密關係:渴望穩定持久的愛情,信奉「一生一世一雙人」,希望目前的對象是可以結婚的伴侶;短期親密關係:享受當下的愛情,追求新鮮和刺激感,不太考慮將來結婚的人是誰;

你可以通過你們以往的相處和交流,來判斷他目前屬於哪種擇偶感情觀,以及與你的感情觀是否貼合。

如果他需要長期親密關係,而你也希望和他結婚,那麼在重建關係時,你需要從現實層面出發。比如你們彼此的經濟條件、家境、工作、學歷等等,讓他覺得你是他目前最好的選擇。

如果他目前需要短期親密關係,而你也不介意,那麼你可以多製造情感上的刺激和新鮮感,讓他覺得跟你在一起很有趣有意思。他就會根據他的需求,忍不住想親近你了。

當然如果你最後發現,他的感情觀與你不符,及時看清彼此及時止損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呢,你的幸福永遠掌握在你手裡。你希望擁有一段什麼樣的感情,就必須主動去了解,主動爭取。而不是故作姿態被動選擇,在不明不白中喪失了獨立與自主。這是大多數情感悲劇的來源之一。

心理測試:測試前任最想對你說的一句話

1. 在一起時你們是否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吵?

是的,經常覺得很累 —2

很少為了小事爭吵 —2

偶爾會,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認為你是一個喜歡自我反思並願意改正錯誤的人嗎?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會把自己的煩惱主動告訴你?

經常說—5

不怎麼說 —4

4.你會把你們戀愛的過程跟你的父母說嗎?

事無巨細,經常跟我爸媽吐槽 —6

偶爾他們問起來就說一下 —5

幾乎不說,沒啥好說的 —5

5.面對你想要的東西,你願意花費多少精力去獲取?

一切隨緣,是我的終歸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說不定能成功—6

拼盡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們分手是因為出現了第三者嗎?

是—A

否 —7

7.分手後對方是否主動聯繫過你?

是— D

否 —C

完整版測試題及答案可私信獲取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2-03 23:12:35

差一點就放棄了,幸好遇見你們,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

頭像
2023-06-09 20:06:07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