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樓的負能量新聞,該讓孩子知道嗎,知道了怎麼辦

情感導師 506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文:阿基米(浙江省2019年度優秀閱讀推廣人、繪本作者、兒童頻道優質主播)

暑假開始了,最近家長群里熱議的話題,除了孩子升學、放暑假怎麼安排,就屬孩子跳樓自殺了。

前幾天我在文章里提過,家附近有個孩子從8樓縱身跳下,沒有救回來。

沒過兩天,又有消息傳開:附近又有個孩子因為中考沒考好,從10樓跳下,幸虧掉在了鄰居安裝有防腐木的院子裡,撿回一條命。

跳樓的負能量新聞,該讓孩子知道嗎,知道了怎麼辦

很多地區前不久發出緊急通知,取消考試。不少家長猜測,這跟近期此類慘劇層出不窮或許有直接關係。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難道魔幻的2020年,我們對孩子的希望就只是活着?

家長們痛心地同時,都在反思,也都很無奈,我們該怎麼辦?孩子該怎麼辦?

家長群里這時有人說:「這是負能量傳播。」

立馬又有家長跳出來說,這怎麼是負能量呢?

我非常理解指出這是負能量傳播的家長。

大學時第一次學習新聞的定義,經典定義之一——「新聞即新近發生的事實。」

那什麼是正能量,什麼是負能量?

我沒有在教科書里找到答案。

但根據大眾的常識,以及工作經驗來看,我們說的正能量新聞一般是指能讓大家積極、理性,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新聞。而負能量新聞是指讓人消極、偏激,強化社會黑暗面、讓人感覺恐慌、社會動盪的新聞。

孩子跳樓自殺,我們會悲痛,會不安,會惶恐。所以,這確實是負能量的新聞。

問題來了,這種負能量新聞可以讓孩子知道嗎?知道了怎麼辦?會不會有負面的示範效應?

警惕自殺模仿的維特效應

這種負能量新聞讓孩子知道了,確實可能有負面示範。

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

這部小說大獲成功,讓歌德名聲大噪,但與此同時,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

這就是維特效應。好幾個國家因此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加拿大社會學家菲利普斯發現,美國1947-1968年間,每次轟動性自殺新聞報道後的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比平時多了五十八個。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次對自殺事件的報道,都殺死了五十八個本來可以繼續活下去的人。菲利普斯同時發現,自殺誘發自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對自殺事件廣為宣傳的地區。而且,這種宣傳越是廣泛,隨後的自殺者就越多。」

這並非聳人聽聞,還記得深圳富士康的連續跳樓事件嗎?

包括近期頻發的孩子跳樓事件,其中應當也有維特效應的助推。

法國的勒龐,寫過一本著名的《烏合之眾》。

裡面提到:「群體有着自動放大非理性衝動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對於群體的每一個人都會起到相同的作用。這種作用隨着群體的情緒鏈條的傳遞會越來越強大,直到突破人的思想想象,仍然不會停止下來。」

人都有集體思維,容易從眾,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外界讓孩子產生「跳樓自殺的孩子非常多」這樣一個錯覺,孩子就有可能受到強烈的情緒暗示,就像得了情緒流感一樣,被不自覺誘導着,加入到這個他以為的「龐大的」群體中去。

相信這也正是為什麼,目前我們的新聞媒體對於孩子自殺這類負能量選題不去過多涉獵的原因之一,規避是為了保護。

用公開和誠實的方式來談論自殺

但是新聞媒體不報道,等於就沒有傳播了嗎?

現如今網絡太發達了,各種各樣的社群、自媒體都使得這類消息像風一樣傳到人們耳朵里。甚至只是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由於帶給人的震撼太強烈,人們也會迅速傳播開來,甚至能繪聲繪色把慘烈的細節描述得異常清楚。

比如有的自殺事件當事人,就是自己孩子所在學校,甚至所在班級的。

你該如何去跟孩子解釋,他的同學為什麼就消失不見了?

當做沒發生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不要把孩子當傻子。

高中時,我的一個小學同學上吊自殺了。這消息我是從另一個同學處知道的,小學時,我們都是關係不錯的朋友,只是許久未見面了。

同學跟我說了幾句就失聲痛哭,我從她嘴裡知道了零星的消息,女孩是因為早戀而選擇了這一步。

想到小時候一起的美好歲月,我也忍不住哭了起來。她是個那麼美好,那麼優秀的女孩,她爸爸媽媽只有她一個心肝寶貝!

我非常悲傷,回到家,把這個消息也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很震驚,不住地惋惜。我記得很清楚,媽媽跟我一起回憶了很多關於那女孩小時候的片段,媽媽甚至能清楚描述她的樣貌和愛好。

我跟爸爸媽媽說完了這些,內心舒服了許多。後來我才知道,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哀傷過程。任何一份失去都會引起我們心中的悲傷,我們承認這份悲傷,讓這份悲傷流動,就意味着我們接受了失去,接受了人世間的那份痛苦。

這也可以叫做「共情」。爸爸媽媽理解我的悲傷,悲傷就容易過去很多。

如果孩子已經知道了生命的意外逝去,我們做家長的卻故意裝睡,視而不見,閉口不談,這件事情就可以真的會迅速從孩子心中過去嗎?

不會。沉默不會讓死亡的陰影消逝,只會加重,甚至形成心理障礙。

如果我們平等地視角來對待孩子,把他們真正當成獨立的、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個體,那麼就應當公開且誠實的來和他討論這場悲痛。

首先,我們應當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對這樁慘劇要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然後,我們再跟孩子來討論。聽聽孩子對這件事的理解,再告訴他自己的理解,一起分析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後續影響。生命是寶貴的,死亡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自殺卻是不珍惜生命的做法。

小一點的孩子,可以通過繪本等方式來進行一次生命教育。

大一點的,可以跟他同讀一本書,比如一起讀讀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再一起來討論那個孤獨的淘金者為何在荒野中也沒放棄自己的生命,努力求生。生命為何如此寶貴?這本書小時候我曾反覆讀過,至今對裡頭的一些細節記憶頗深。

如果逝去的那個生命,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人,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去鄭重地緬懷和紀念他們。

不過多討論自殺方式與細節

這裡再回歸到一個問題,要不要讓孩子去看這些負面新聞,跟他們主動討論這些負面消息?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如果真實發生的慘劇不是發生在孩子周邊,他輕易獲取消息的地方,我不會主動去談論這些消息,更不會去和孩子討論具體的自殺方式與細節。

這就猶如我們的新聞媒體不會在報道中去強化死亡方式與細節一樣,以免維特效應。大人如此,孩子缺乏判斷力,易盲從,就更加要慎重接收此類信息了。

所以我在上一段講到的公開誠實討論死亡,涉及到具體的意外死亡案例,一般也是孩子真正會接觸到的案例,而不會把我們大人被動接收的一系列「負能量」信息,主動一個個、繪聲繪色、津津有味像說段子般傳遞給孩子。一則,防範孩子的盲從示範,二則,如果是當做跟孩子的談資,也是對生命的不敬畏。

適當給孩子看報,重視新聞閱讀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一句話:「負能量,就是最好的正能量。」

他認為,負面情緒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不應該去一直努力克服和避免。恐懼告訴你,什麼對你更重要;內疚是大自然的饋贈;憤怒是對自己的保護……負能量的表達很重要,不然容易轉成內傷。

武志紅是從情緒方面來講負能量的接納。

我想從現實層面來講負能量的接納。

我一直不贊同給孩子打造一個完全真空的美好世界。沒有車禍、沒有火災、沒有溺水……沒有一切的意外,甚至沒有自殺。

這一方面是把我們的孩子當成了傻瓜,另一方面實際上過度的保護會害了孩子。

他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溫室,一旦接觸到真實社會,可能就一下繃不住、抗不牢了。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給孩子點挫折,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今天我要講的重點不在於此,而在於孩子信息的接收上——我們必然不能去打造一個完全的童話世界給他們,他們必須了解一些社會現實。

怎樣了解?

學齡後的孩子看看新聞其實是個蠻好的方法。

幾十年前,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有着看報的習慣。我爸那時候經常會從單位拿回些報紙,他看完了我看。

初中時,我們全班還自發爭相購買《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一份報紙傳遍教室。

報紙涵蓋的領域很多,有社會新聞、時事新聞、科技新聞、體育新聞、文化新聞……

如今的孩子上了小學、中學,課業負擔很重,回到家看看報紙(年齡小的可以家長選一兩則讀給他聽),讀讀當日發生的新聞,會很放鬆。家長還可以趁機以引導式對話,跟他討論討論。

社會新聞包羅萬象,既有正能量的,也有部分是負能量的(現在的媒體也越來越謹慎地處理這部分信息了)。負能量的新聞,家長引導其閱讀,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讓孩子可以辯證地看待負面新聞,看待這個世界。

如果喜歡科技新聞,也很好,順便跟孩子討論討論科技界的前沿發現,聽聽他延展談談學校里做的一些小發明。

有的報紙還會選登優秀作文,一起讀作文,鼓勵孩子投稿。杭州的《都市快報》有個欄目叫做「愛寫作的獅子」,裡面的作文讀來很有趣,寫得很靈動。

總之,讀讀報紙、看看新聞真的挺好。

美國的《時代》雜誌有專門的兒童版,內容是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分類資訊和人文科普,希望提供孩子可信的信息,可以解釋他們周圍的世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荷蘭有一檔新聞節目——《兒童新聞》,話題都是國際時政熱點,用兒童視角把時政硬新聞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來。

希望我們國家也能有多點這樣的新聞欄目。

不過,作為家長,你是不是自己都很久沒讀報了?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12 06:01:33

挽回一段感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頭像
2023-09-22 14:09:12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3-09-05 10:09:50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