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不好看,不只是因為觀眾看不懂|鮮見

情感導師 836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就算不是諾蘭的粉絲,《記憶碎片》《致命魔術》《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經典影片,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對於筆者而言,《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甚至為我打開了想象世界的大門。

所以《敦刻爾克》之後,等待諾蘭的新作問世,等待電影能再次抵達思想的邊界,成了很多影迷日常生活外的一件大事。

盼望着,盼望着,諾蘭用6年時間打磨劇本的新作《信條》,終於在9月4日和國內觀眾見面。然而,即使諾蘭再次創造出了一個極富想象力的世界,但影片7.8的豆瓣評分與7.9的IMDB評分,依舊暴露了觀眾期待的落空。

直白說,按照觀眾對諾蘭的標準,《信條》確實不「好看」。

《信條》不好看,不只是因為觀眾看不懂|鮮見

《信條》海報

敢下這樣的判斷,我倒不是想作大死,反倒是結合諾蘭過往的作品與《信條》本身得出的結論。或許有人說,你覺得不好看是你沒看懂。說實話,第一次是真沒看懂,但在二刷並翻看了大量分析後,我倒覺得清晰了許多。

只是這越清晰,我越覺得《信條》不行。諾蘭的影迷先別急,且聽我一一道來。

翻看諾蘭之前的電影,每一部都是極富想象力,又能打破觀眾對時間、空間固有認知的佳作。但在構架出不同的想象世界外,將設定有機的結合在故事中,才是諾蘭遠超其他創作者的「魔力」。

《致命魔術》影評

然而在《信條》中,諾蘭的「魔力」似乎消失了,這也導致想象力與故事完全脫節。

其一體現在冗長的設定交代上。誠然,用大量台詞交代設定,是諾蘭電影無法逃避的一環,否則真就「曲高和寡」了。但《信條》中,大量的設定、專業詞語,甚至每個人物(凱特夫婦、普利亞等)或場景(奧斯陸自由港等)在出現前,都需要通過對話來交代設定,這對電影的故事性與節奏的流暢度傷害很大。

所以與其說《信條》這部電影燒腦,不如說諾蘭沒有詳細解釋的專業名詞和術語太「燒腦」。這樣就容易理解了,畢竟時至今日劇情我算是弄懂了,但「熵」我才剛會讀。

《信條》劇照

其二體現在真實感的缺失上。從《蝙蝠俠》三部曲開始,諾蘭就給自己的電影定下了要求:有實景、搭模型實拍的可能,就堅決不用特效。用他的話說,這些燒錢的要求,是為了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

為此,拍攝《信條》時,諾蘭又「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的在片場炸了一架真實的波音747。

不過錢是花了,導演對真實感的要求卻沒能實現。這一點上,我覺得諾蘭搞錯了重點,或者說《信條》只是他對觀眾理解複雜設定能力的一次實驗。

因為他很清楚,場景與畫面的真實感能第一時間將觀眾帶入到故事中,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觀眾能夠理解的故事,才是大眾可以產生共情並身臨其境的關鍵。彼時《蝙蝠俠》中人傑地靈的哥譚市、《盜夢空間》的多重夢境、《星際穿越》的多維空間,觀眾個個能帶入,這才是諾蘭NB之所在。

倒不是說炸飛機不好,畢竟諾蘭和華納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容我這個妖怪來反對。更不是說《信條》沒有「心」,畢竟高超的配樂和大量商業片的元素,都讓影片緊張、刺激。

但如果《信條》僅僅只能通過簡單的導演技巧傳遞真實感,那確實對不起諾蘭的實力,也對不起那架波音747。

波音747遺照

這一部分其實有些主觀,但每個例子,都讓我在觀影時稍感不適。這些情節點就像鬧着玩兒似的,作用也只是在幫助諾蘭更好的詮釋理念,或者用最省事兒的方法交代劇情,而不是講好故事。

比如面對軍火商安德烈手下的幾個保安,主人公沒太費勁就逐一擊倒。此時等在車外的保安隊長正狐假虎威的威脅女主凱特,眼看主人公從廚房一路殺下來,凱特的表情從絕望到重燃希望,說出了「Not always, apparently」這句台詞。

這段表演和台詞有雙重意圖,其一是在主人公打贏後,凱特對結果的欣喜,其二是暗示凱特將主人公視為希望,她有了走出「地獄」的可能。

按理說,一場戲有兩重交代,從劇作角度看完成度很高,但從凱特表情變化到說出台詞的過程中,我總有一種可以但沒必要的想法。

走出影院後我回憶這種感覺,可以借一位導演的話做總結:這是電視劇的拍法。

又比如主人公在燈塔完成訓練後混入博物館內,此時負責館藏的工作人員勞拉發現了「特殊」的主人公。此時勞拉不但用大量台詞交代了電影最核心的設定,更用「比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更嚴重」的後果,為主人公和觀眾強調了影片的危機感與緊迫感。

雖然從後續的劇情看,勞拉所言非虛,但在電影開篇不久,一句僅有簡單背景交代,缺乏畫面做嚮導的「威脅」,完全無法讓我進入到情緒中,反倒想替主人公對勞拉說一句「就這」?

主人公進行「逆時」訓練

多說一句,在這句硬橋硬馬的台詞之前,我正瘋狂吸收「逆時」「熵」等新鮮詞彙,腦子實在是轉不過來,而這樣的情況在觀影過程中屢見不鮮。用一句高級點的詞,就是《信條》缺了一絲「呼吸感」。

故事沒有吸引力,《信條》在人物塑造上也不過關。過往,《盜夢空間》中柯布對妻子的愛與羈絆;《星際穿越》中庫珀對女兒的承諾和思念,都在傳達情感之餘,增加了角色的魅力。但這一次,諾蘭似乎沒「走心」。

以主人公為例,雖然倒推結果,他是整個計劃的設計者,但在影片中,他沒有名字,也沒有人物弧光。甚至連他對凱特的情感,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這就導致人物在行動過程中,觀眾無法產生共情,自然也無法很好的融入情節。

主人公

女主凱特的着墨頗多,也是很多矛盾衝突的起點。但即便是電影的關鍵人物,我們也很難從她身上看到人性的閃光。故事中,她更多是被動的一方,做出的決定也大多被逼無奈。

一方面,諾蘭通過這種極端的設定,強化了人物的悲情色彩。但另一方面,凱特缺乏個人判斷,甚至在最後強行失去理智,導致拯救世界的任務遇到危機,則體現了角色塑造刻板,更像工具人的問題。

諾蘭綁架著名女明星

唯一能打動人心的角色,是之前一直沒提到的尼爾。作為主人公的好搭檔,尼爾不僅幫助他理解「逆時」、渡過難關,更在關鍵時刻,承擔起拯救主人公的任務。

這位來自未來的英雄,在清楚自己命運的情況下,依舊選擇進入周而復始的時間和命運中,在影片結尾,展現了諾蘭在人性上的把握能力。

這條父子線埋的夠深,情感爆發也夠強烈,如果能看懂整條脈絡,尼爾的塑造極為動人。但對於一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而言,結尾才姍姍來遲的情感夠精妙,卻着實是有點晚。

《信條》中有句台詞,被很多觀眾拿來做電影的註解。那就是「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但如果我完全不理解智能馬桶是幫我清洗屁股的,那突然一股水流湧進我的X花,感受估計也不會太好。

不過,電影的定義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所以觀眾能不能看懂其實不重要,這或許是諾蘭在拍攝《信條》時沒有過多考慮觀眾的原因。

作為電影愛好者,我對這種探索並不完全否定,畢竟作為二維藝術,在科技不斷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電影在未來或將遭遇「比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更嚴重」的危機。那麼如果這個時代有一位先驅者,能提前做探索和調整,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夫·諾蘭。

只是下一次您要是還想探索,不妨提前畫一個知識點,我們也能預習一下。就算沒法保證都能看懂,起碼可以省點多刷的票錢。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26 11:03:04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頭像
2023-10-04 08:10:56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3-06-15 02:06:51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